核心导读部分:
1)顾客具有快速到达的要求,快运公司以高时效的产品改善顾客结构,获取高额利润,进行差异化竞争。
2)运营模式,路由规划和管理标准的实施对整体时效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归根结底货量才是根本的影响因素。
3)大多数时候顾客要求的只是稳定而非高端,目前大部分快运时效的产品没有做差异化,缺乏竞争力。
自去年至今,1年多来对快运行业而言似乎已经步入低迷阶段,一年份一场玩家大战已经消失。
刚过3月底,顺丰快运的产品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之后顺心捷达还推出了场站直送的大票时效的产品服务。这意味着快运行业又将迎来一场新的洗牌与变革。细数起来,这一年,安能,韵达,百世快运,中通快运、壹米滴答和其他选手们正在打时效牌以突破同质化竞争、提升产品。
时效产品竞争刚起步,不突出高端,更没有达到高议价的权利,快运玩家在时效产品路线上仍有较大改进余地。
1、快运玩家扎时效产品系统
顾客具有快速到达的要求,快运公司以高时效的产品改善顾客结构,获取高额利润,进行差异化竞争。
1.1订单的碎片化增加了顾客对时效的要求
在大行业视角下,上游商流订单日益碎片化使得原有服务商流供应链模型不得不随之变化。
整车日益增多、大票零担的订单切割成小票零担乃至快递。这使得整个物流链变得更加复杂和繁琐,从而加大了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了客户满意度。从而直接造成了快运市场订单的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为加快反应末端销售单元对市场需求的反应,因此,对于运输配送时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
对快运企业而言,小B客户为发货客户的主流群体,而客户的客户基本也都是小B和C端消费者。由于他们对运输服务要求比较高,所以在服务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电商发展日益深化,多元化的今天,更多货物逐步向线上迁移,快运C端的客户群体在不断增加,所以,它的服务应该随着顾客需求的改变不断提升。
在运费不由终端客户支付的情况下直接支付,时效当仁不让地成了C端,也是一些小B顾客最为重视的选择和评价标准。随着物流成本不断攀升,物流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运输时效。尤其在终端客户采购急需用品(C端的生活用品订单也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他们甚至提高运费,选择高时效的物流服务。
1.2快运公司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
市场需求是存在的,快运公司势必要加大产品的供应以满足顾客,同时,能够有效地确定客户群中有哪些是有支付意愿的高端客户,摆脱了一般的简单粗暴价格战,走差异化的竞争路线。
因此,快运公司着手产品差异化,有的推出单项主打产品,有些人直接打组合拳,还试用了时效产品中的多点花样,吸引了更多高端顾客。
比如德邦旗下的经典时效产品精准卡航、顺丰快运升级产品顺丰卡航、安能力促时效产品:迷你小包及定时达、百世快运推出时效订单专项服务:分拨直送服务、壹米滴答是根据用户时效需求而推出:壹诺达和次晨达、韵达快运打公斤段组合:韵准达与大票速派、顺心捷达面向大票等高端客户,实行大票场站直达。
快运玩家几乎都是用时效来做文章,制作商品,不仅仅是差异化的竞争,更是展示公司品牌高端与否的代表性铭牌。很多人都喜欢购买京东的自营商品,并且得出京东和物流高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足够快。
1.3时效产品,快运公司盈利利器
时效产品给快运公司提供的可以不只是订单量的提升以及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制定,还可以更加重要而直观地表现在利润提升上。
当前,快运行业中玩家运营体系一般只存在一套,无法针对不同产品建立不同运营体系。因为快运产品的特点是时效性强、环节多,运输线路长、里程大,需要多个节点同时运转才能完成整个物流过程,而传统的快递公司往往只具备单件处理能力,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所以只需要陆运就可以了,尽管界定的时效产品各不相同,但是,它的运作模式与过程却是相同的,连个节点也不缺,仅对节点转运时间进行约束。
因此,时效产品在运营成本上也很少会比普运产品高出许多,边际成本接近于零;在时效产品中,时效环节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时效费用占到整个物流成本的一半以上。不过,它前端收货价是实高于普运产品,单斤售价可高达两毛多,所以多出来的那部分就变成利润了。
一些快运企业以时效产品为自己点睛之笔,为了普货招揽顾客,但是,他们并未尝到甜头,而且做得好的公司都把时效产品当作自己的主要产品,赚得多赚得少,实现德邦这样的高端路线。
2、时效产品最终取决于货量
运营模式,路由规划和管理标准的实施对整体时效均有影响,但是归根结底货量才是根本影响因素。
2.1基础运营模式,确定时效节点
快运这一基础运营模式,决定着货物发运流程中各个时效节点。如何保证快速货物运输时效性和安全性是快运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快运行业选手所使用的均为轴辐式的网络覆盖方式,设立分拨中心,实现省区货物集中,经过干线中转,然后通过支线到达网点,或者派发给顾客。由于快运业务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种运输方式,其货物到达时间点与传统铁路货运相比存在很大不同。所以从货开始以后,纵观全过程,最少要通过五个时效节点。
除基本干支线运行方式外,收派模式对时效同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国内大部分机场都在进行干线班车的改造工作。由于干线班车基本都是晚上至凌晨时段出发,因此,业内一般采取上午派方式、午后收放格局,可以有效地交错时间差,提高接送货效率。
就算顾客早上已下单,不派送顺路上基本上是推下午集中接收。如果在这段时间里,客户还未下单或者签收的话,那么当天的货物也将被延迟发货至次日凌晨两点。因此仅对运单开单至签收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时效统计,这是一种不完全精确的(尽管这种统计方式在当前业界得到了广泛使用)。
有极端事例:就发货全程而言,如果当天下午4点开单,到末端派送节点时效42小时或46小时,均能及时派送,皆属隔日达,不影响顾客。但是,当它到达48小时,按照惯例当天便不派人,执行第二天的派送,所以48小时与再多10小时的58小时时效对客户来说是一样的,均会达到四日。
2.2合理地进行路由规划可以对时效产品进行加分
除基本运营模式,对运输全程时效产生直接影响的,一定是路由规划问题。对于铁路来说,由于列车行驶里程长、运行速度慢等原因,其运输成本往往要比公路运输高出很多。当车速一定时,运输的时间正比于距离;当到达目标站点时,通过第一分车场或中转站进行最后一公里转运后再到目的地,就能保证较高的时效性和安全性。但是在这当中,一旦中转,则势必要滞留第二分拨中心,等着通过目的地的分拨班车就这么来了,时效也势必有很大的提高。
这种现象在目前快运行业中屡见不鲜,尤以西部和西南部各省区的路线最为明显,一般需中转1次才可抵达目的城。
同为转运,又以何处转运更为理性,能在考虑时效的前提下,为整个线路运营减少成本,路由规划就是这样一种技术,更是人们所共同寻求的可优化空间。
例如,云南、广西、贵州属于一般货量较小的地区,各省区能直接发出去的路线很少,就是归并为一分拨良好的,或计划各省区中转分拨,这就需要反映路由规划方面的功能。
2.3时效产品最终取决于货量
不论运营模式或路由规划都以货量为依据来进行设计,所以最终影响时效的因素就是货量。
对时效产品来说,大多数快运公司是在原有普运产品之上派生而成,必须以普货为货量基础,方能做到班车正点发车,终于达到了定日达、定时达到的结果。
因此,对货量不够,而又要按时出发的航线,时效件和普货件无异,多收取时效件,却可以降低损失。因此在选择物流公司时可以考虑选择时效件作为服务对象。对货量不足则不发,有时效件不如无,顾客消磨数次,便完全丧失了品牌信任感,要重新构建高端时效产品顾客感知,更是难上加难。
也印证了行业的一个事实:对业内加入多个网的加盟网点,向顾客推销产品的时效,肯定要选走时效最稳定的网,哪怕价格高一些,也没有使顾客的体验下降,时效的稳定和效率,可以争取到更大的货量。
3、快运时效产品任重道远
大多数时候顾客要求的只是稳定而非高端,目前大部分快运时效的产品没有做差异化,缺乏竞争力。
3.1时效件这张牌没有打差异化、没有创造竞争力
在快运行业中,目前大部分选手时效产品并未做绝对差异化处理,更谈不上竞争力了。
一,内部产品的比较中,时效产品与普运产品使用同一运营体系,仅对中转时效作一些限定。普运件的特点就是时效要求高。一般以普运件为基本货,时效件随普运件的后装而先卸载,总的来看,时效件的时效不比普运件的高,在客户体验方面的差距较小。
第二,不同选手时效产品比较时,亦未拉开距离,不存在哪种快运时效产品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这和快递行业来说,分属两个不同情况。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观念里,在快递产品上,只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顺丰”和“通达”,企业名称代表产品特征,提到顺丰,就等于高时效了。
当然如果把跨越速运的选手归在快运选手的名下,这还算是有点不同格局的含义。陆运和空运在时效性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陆运又不完全等同于空运,因为陆运是以货物作为运输对象的物流方式,而空运则是以物为单位进行流通的一种方式。因此,对少数用户所需超高时效产品,无法通过陆运模式来满足,底层的运营逻辑有待变革。
3.2顾客要的只是稳定而非高端
有人认识时效产品必须迅速,应迎合顾客快速到达的要求,并将之视为高端服务,由于要支付高昂的费用,想当然地以为所获得的服务应该是良好的,应该是到位的。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它忽视了时效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特点——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空间上的距离远近等因素。其实并不尽然,这是人在时效问题上的一种错误认识,又可称为顾客需求误区,当然,不能否认存在客户需求,即要求在短期内迅速到达的情况。
其实时效产品应包括两个内涵。第二种是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消费者手中。一是在短期内迅速到达;从这两个角度分析,时效产品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二是按规定期限到达。广大顾客的真正需求,就是要求有稳定的到达时间,而非快速送达,也未必要求多种服务集成为一体,因此,时效产品未必就是高档的。
3.3产业往头上聚,加强时效标签早
现在全网快运行业的选手剩下的不多了,掰开指头都能数的出来,而且还都是往脑袋里集聚。
许多从加盟制模式开始的选手,正是靠一手价格战的大牌,从普运产品市场中脱颖而出,性价比这个市场口号,已经喊得很久了,为自己贴上“快运高性价比”标签。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如何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上。这时就开始试验各种时效产品路线,希望借此开辟一条破局之路,增强盈利能力,更改企业标签,属正确的选择。
标签给企业带来了很大冲击,比如,安能就是快运性价比产品的代表性选手,上市之后,股价一落千丈,其中肯定有来自于高端快运玩家德邦的股价一直不够坚挺的标杆影响(再说,德邦也有快递业务加持)。
在业内,飞跃的最初形象是建立高时效的产品服务,并且成功塑造了高时效产品和高端服务等品牌标签,晚期进行陆运的尝试。在物流领域,陆运是一个比较热门的名词,但真正能将它做到极致却非易事。尽管困难重重,但是还是属于降维打击的,迅速占领德邦、顺丰快运在一些市场上。
因此,时效产品必然会有市场,只是大部分的公司都要把基本盘做得很好,又在思考变革产品服务,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