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胶莱平原腹地,东与青岛市接壤。总面积1526平方千米。
高密市是春秋名相晏婴、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乡。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 “三宝”的扑灰年画、泥塑和剪纸,久负盛名。[1][2][3]
2018年,高密市辖3个街道、7个镇[4],户籍总人口为896444人,其中男性447293人、女性449151人。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67380亿元[5],2019年,高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000亿元。[6]2019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7]2019年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8]2019年入选中国百强县[9]
中文名
高密市
外文名
Gaomi City
别名
凤城
行政区划代码
370785
行政区类别
县级市
快速
导航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人口
政治
经济
交通运输
社会事业
历史文化
特色小吃
地方特产
风景名胜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史记·乐毅传》“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为史籍首出高密一名。《水经注·潍水》:潍水“又北过高密县西。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然今世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此为对高密一名较早的解释。[11] [12]
建置沿革
据考古发掘资料证明,远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高密境域繁衍生息。
“古唐、虞青州域,为禹封国”(清康熙版《高密县志》)。
秦置高密县后,治城阴城(今井沟镇前田庄东),属胶东郡(治即墨,今平度市东南)。
西汉,高密县先属胶西国,改高密国(俱都城阴城)。
莫言旧居
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高密曰章牟。
东汉复称高密,属高密国(都城阴城)。
三国时,高密县归魏,属城阳郡(治东武,今诸城市)。
西晋怀帝永嘉之乱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高密县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国。其上属皆相因袭。南燕亡后,又归东晋,属高密国(都黔陬,今胶州市黔陬村东)。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时,高密县属高密郡(治桑犊,今潍坊市坊子区泉河头附近)。北朝元魏、北齐、北周时,高密县仍属高密郡(元魏治高密,即城阴城;北齐移治东武,今诸城市)。
隋文帝统一全国,高密县移治今柏城镇故献。初属密州,复改称高密郡(俱治东武,今诸城市)。
唐建国,高密县治移今市区(战国前夷维国都城,汉为夷安县治)。初属高密郡,改称密州,又改州为高密郡,后又改称密州(俱治今诸城市)。
五代时,高密县上属仍为密州。
北宋与金,高密县属密州(仍治今诸城市)。
元代,高密县属胶州(治今胶州市)。
胶河湿地公园
明代,高密县改属莱州府(治掖县,今莱州市)。
清初沿明制,光绪三十年(1904年),胶州升为直隶州,高密县改属胶州(治今胶州市)。
中华民国时期,高密县先属胶东道(治今烟台市),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称莱胶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裁道,县直属山东省政府。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入侵高密后,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境由中国***解放,此间曾有***领导的县民主政府和国民党县政府(驻南乡王十字庄)并存,还有伪县政府(驻县城)。
新中国成立后,高密县初仍属滨北专区。1950年5月改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划归昌潍专区。1967年2月昌潍专区改称昌潍地区,1981年5月改称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改称潍坊市,高密县均顺次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