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导读部分:
1)市场机会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多,世界IT制造业低迷、单一大客户无法支撑老玩家们的“未来”;
2)新宁,华鹏飞这几年都在追求增量,尽管始终坚持着改变和突破,但是,第一,自我认知能力不足,第二,没有明确问题的轻重缓急。花费了大量的资源与精力来处理非重要的问题,最后内力未练,内耗则从未间断;
3)尽管近来飞力达似乎在慢慢地寻找正确的想法,开始努力提炼出对于这个产业的认识以及运营经验。但是过分注重国际货代的研究,将使企业的核心优势得不到凸显,很难得到资本的承认。
4月底,飞力达、海晨物流、新宁物流、华鹏飞先后公布了2022年一季度报告,四家公司都有相当大的收入增加。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疫情影响下,物流行业整体表现不佳,不少企业都出现了亏损现象,而这些企业中不乏一些上市公司业绩良好或处于高速发展期的公司。但飞力达、新宁、华鹏飞市值则依然没有显著提升,远不如海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1、物流政策虽然有利,但选手们依然是新气象
1.12021年度“成绩单”值得肯定2022年一季度收入全部增长
4月底,飞力达、新宁物流、华鹏飞、海晨物流相继公布了2022年一季度的报告。在这些企业公布的财报中,除了一些传统优势行业和新兴领域之外,还包括了跨境电商等新业务板块。在营收数据方面,2022一季度,这些企业都取得了相当大的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除了华鹏飞下跌了99%,剩下的都涨了,新宁物流比去年同期涨了186%。
再看看2021年的营收数据吧,除华鹏飞受到全资子公司合同争议的影响之外,营收与2020年相比减少了11%之外的新宁物流、飞力达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飞力达2021年总营收69.55亿元,同比增长87.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7亿元。这是继去年实现盈利之后的又一次翻番,在经历连续两年亏损后终于走出低谷。扭亏为盈之余,扭转2018年以来市值持续走低局面。2022年4月20日,飞力达的市值更首次超过40亿。
新宁物流在出售了持续亏损亿程信息之后,营收与利润均呈现反弹的态势。2021年总营收8.83亿,与2020年相比,涨幅接近10%。在经营上,打开南昌、佛山这样的新领域,服务客户新增安道拓、松下、华勤等中外龙头企业。
1.2政策利好、赛道火爆,但老玩家似乎“抛弃”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提出了着力构建现代流通网络的思路,强化应急物流体系。这意味着,在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趋势影响下,物流领域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之后又出台了许多与物流供应链有关的有利政策,物流板块逆势大涨。
然而,这种繁荣的景象,似乎并未引起资本市场及业内人士太多的重视。就连去年收入爆发的飞力达也不例外,市值也还在35亿上下徘徊,没有继续大幅上涨。
站在产业的高度,电子制造业的供应商体系大、环节长、杂,销售渠道零散,对包装而言、运输与仓储对环境与操作要求很高。
在资源专用性,服务深度等维度,电子物流行业壁垒显着,特别适用于入场物流,厂间物流。因此有经验优势,飞力达,新宁物流等,这类保税仓资源老队员,应该会在这个细分领域如虎添翼。
事实却是,海晨物流刚刚上市还不到2年,以14亿的收入支撑了60亿的市值。同时,上市近10年的飞力达、新宁物流、华鹏飞,估值却不及其1/2。“物流企业做大的过程中,需要有更多新模式和新思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尽管电子物流这条赛道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资本似乎将对于这一市场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后来者身上,老玩家们也因此被无情地“抛弃”。
2、这几年,老队员们各自都在“挣扎”
2.1新宁物流:想以“系统”和“平台”来翻身,但反受拖累
1)还一度受到资本的追捧
在众多电子合同物流企业当中,新宁物流率先挂牌。依托电子元器件保税仓储等方式,供应原料,购买、生产环节的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在行业内率先提出“大数据”概念,并将其作为公司发展战略方向。曾经以垂直领域独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经验赢得资本青睐,京东便是其中之一。
京东和新宁物流的第一次合作是在2018年,双方正在整合供应链解决方案,物流科技、城市智能物流等、在跨境电商与其他诸多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后,京东于是通过京东振越投资3.76亿元参股新宁物流,转让价为每股12.63元。
2)在“科技”的冲击下,晕头转向
我原以为,在资本加持下,新宁物流能更上一层楼,却不料接踵而至,股价一落千丈,一路下探至4.6元/股。从道理上讲,是实验后投入,一定意义上支持新宁物流竞争力与拓展能力。但是,股市的业绩为什么会一路走低呢?难道是新项目没有开发出来,或者新模式尚未成熟吗?主要仍然是在专属资源盈利空间萎缩的情况下,新宁一心只用“系统”、“平台”来翻盘。
新宁物流2018年份到现在的股价趋势图来源:雪球
而新宁收购的亿程信息,因产品缺乏竞争力,管理混乱等,非但未能给它延伸产业链、帮助它建立一个综合物流平台,却使新宁物流雪上加霜。
2021年,新宁物流总计亏损1.89亿元,叠加2019年、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5.8亿元、6.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14亿元人民币。
1)不顾及初心的他沉迷于跨界并购
2)饮鸩止渴,终非长久之计
但是自2018年以来,华鹏飞并购大法却显得行不通。前一阶段并购所形成商誉发生减值,随后又找了新标的,迟迟没有谈起来。华鹏飞所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持续亏损(2018、2019年分别亏损6.02亿元、5.29亿元),差点触碰退市指标。
3)最终发现“科技”并非无所不能,想要扭转局面也无能为力
2.3飞力达:“水涨船高”般的增量并没有证明深入供应链是专业优势
1)营收翻了两番,市值也稳了下来
但是前面已经说过了,甚至飞力达的收入也有倍增,它的市值仍然保持在30-40亿,远远滞后于后起的海晨物流。
2)增量主力毛利偏低,退潮的风险持续存在
拆开飞力达收入结构看,2021年,飞力达在产品结构上实现由以往基础物流服务、综合物流服务,技术服务等、贸易执行的4个主要类别被拆分重组,分为综合物流服务和国际货物代理服务2个类别。国际货运代理服务收入52.41亿元,占飞力达总营收3/4,在企业业务增量中处于绝对重要地位。
这两年海运运价高企,一柜子难求,握有跨境领域优势资源,自然就开始了“顺风局”。在此背景下,国内国际物流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一方面国际货代业务的毛利不高,该项业务的高占比将显著降低公司的总毛利率。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货代业务利润小、风险大、经营风险高而使其发展举步维艰。飞力达的毛利率本来就不是很高,从2019年起一路下滑,加之国际货代业务副作用力大,2021年毛利率下探至7.24%。
再者是因为进出口票数的原因、吨数和单位业务量的价格受到全球疫情的冲击,表现为不同取向的起伏。这类“水涨船高”的生意,随时都有退潮的危险,无法论证飞力达细分领域的绝对竞争力,自然就撑不住高估值了。
3、直面问题而不是时代弃儿
这3家公司奋斗了很多年,资源投入相当大,还曾经飞溅过几朵水花。在行业不景气时,它们却能逆流而上,甚至是逆势上扬。但是为什么一直没有创造稳增长的机会、高毛利产品,重新获得资本认可?
3.1市场机会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多,一个大客户是无法支撑老玩家“未来”发展的
尽管全国百亿级合同的物流巨头为数众多,但就其性质而言,收入过亿的选手,不是国资背景就是,要不,就是有母公司商流保佑。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物流行业一直被认为是“朝阳”行业,但是在过去几年中,这个领域却经历了一场巨大变革。特别是当产业链发生极度改变的时候、跨界玩家赔钱进场的情况下等等,绝大部分三方物流是艰难支撑起来的,特别是上市公司。
从细分市场看,国内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出规模较小的特点、地理聚集之业态,在短期内没有酝酿巨头三方发展的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国内服务商可以考虑向上游供应商采购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等,通过第三方物流服务将产品送达用户手中,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供应体系。并且海外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更加的成熟,国际制造业巨头们通常会更加偏好于国际化、具有三方物流合作的经验优势,国内服务商的机遇是有限的。
唯一的优势在于国内电子供应链管理外包需求明显,很多三方物流以前都是依靠行业红利,区域优势,绑住了两,三个大顾客,活得也好。在这个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寻求转型升级之路——从传统仓储向现代供应链服务商转变。但是现在,全球IT制造业却出现了低迷,单一大客户明显已经无法给电子合同物流生命力“背书”;飞力达和新宁物流、华鹏飞还得开始为“开源”着急。
3.2变革的方向及节奏不匹于企业自身的能力
1)盲目自信与跨界扩张等
机会是有限的,大客户是不稳的,要稳定地取得增量,不外乎两种突破的方式:一,寻求新业务,扩大能力边界;二是挖掘存量客户,提高服务品质。其次,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度解析,提炼和输出含金量更高的商品,体现差异化,绝对优势。
应当强调指出,企业自身资源与运营能力,是途径选择与落地节奏形成的前提基础。但是显然,不管是在新宁或是华鹏飞身上,跨界并购对象引申出管理,运营困境,并非两大物流企业能够应付。因为他们都是“小公司”,“小打小闹”。两者对其经营与资源能力,或多或少还有点盲目的自信。
2)过度坚持技术,忽视协同效应和长期价值
当然除了客观地评判自我能力之外,选择能够协同自己业务的路径,或者是自身有长期价值新业务或者赛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回头看看,新宁对车联网情有独钟、华鹏飞所热衷于测绘数字化等等,在业务协同方面,不可能帮助两者打破目前的困局。“我们认为,在目前市场低迷情况下,业务协同模式还不够成熟。”加上这类标的自身的市场拓展,也算不上成功,订单增量无保证,业务毛利率亦不算太高,终于“不欢而散”、“不盈反亏”,同样可以预料。
3.3不停地围绕着非重要的问题转,缺乏业务护城河
1)归根到底关键是构筑业务护城河
我们始终强调,合同物流实质上就是专属领域解决方案与资源管理能力,特别是在服务电子这样一个门槛比较高的产业中,更多的是要求选手体现对行业的理解力,达到经验提炼的目的,在提升全链条优化整合服务能力的同时。在传统的电商平台上,物流服务商都有自己的资源和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地管理,往往只能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因此,应在限定客群盘中占领市场份额,关键是打造业务护城河。
但是,这一点在华鹏飞,新宁物流的身上是看不到的。他们都是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飞力达最近几年好像发现了一些想法,但是成效暂时还不够显着。
2)“水涨船高”的生意,给企业修炼内力带来副作用
尽管作为飞力达的主要用户,立讯集团进行了产能迁移,与此相对应,国内–越南厂多点原料供应链管理也随之出现、物料弹性储备调拨的需要。加之跨境市场的火爆,在全链条服务与能力边界拓展的视角下,飞力达开拓国际货代业务,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但是问题是,国际货代毛利比较低,业务含金量低。当这一业务是飞力达增量实现的绝对力量,企业的整体毛利率不可避免的会受影响。以及国际货代业务对飞力达本身的资源占用情况,也挤压了它开发含金量较大的主业务,修炼内力,核心优势不够突出,很难得到资本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