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海师范(奉贤校区) 海湾路100号 021-64321074。上海师范大学,简称上海师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和上海
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基地,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生物化工硕士在哪个校区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已进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的高校行列。
上海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1956年成为本科院校,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有在读全日制本科学生21000多人,研究生7000多人,留学生总数2100多人,夜大学学生13000人左右。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6个,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古典文献学专业为全国重点培养古典文献人才的四个基地之一。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和旅游管理4个专业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专业入选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和小学教育2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广告学专业入选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入选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18个专业先后入选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徐汇校区: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
奉贤校区:上海市奉贤区海思路100号联系电话:021-64322000
上师大新村邮编
徐汇校区。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上海师范大学有两个校区,徐汇校区和奉贤校区,研究生在徐汇校区,地址是徐汇区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多大
上师大新村的邮编是100086。上师大新村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是一处非常受欢迎的住宅区。这里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周边环境宜居。上师大新村的住房多以高层公寓为主,布局合理,生活配套十分完善。在这里居住,可以享受方便的生活和优越的环境,尤其适合教职工和学生居住。如果您需要邮寄东西给在上师大新村的人,可以在邮寄地址后加上邮编100086。
2203年上海师范大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上海师范大学共占地面积162万多平方米。
学校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主校区。而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占地约32万平方米,以桂林路为界,由东部和西部两个部分组成。
截至2017年3月,学校设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330亩,校舍建筑面积77万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50余万册,馆藏古籍约18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全校固定资产总值24亿余元;下设17个二级学院、130个研究机构,本科专业86个;有全日制本科生21000多人,研究生7000多人,留学生2100多人,夜大生约13000人;有教职员工2915人,其中专任教师1831人。
上海师范大学地址
上海师范大学是隶属于上海市教委的事业单位,是市重点建设的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已进入上海市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学校主要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人才培养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现因工作需要,根据《上海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沪人社规〔2019〕15号),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教学科研人员。
一、招聘岗位及职数:
教学科研岗位:233人
二、招聘职位说明与招聘对象条件
1、招聘职位说明
教学科研岗位:承担本专业的学科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完成核定的教学工作量,申请各级科研项目并认真完成、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其中学科带头人还需负责学科团队建设,硕士点、博士点的申报和建设等工作。
2、招聘对象与条件
教学科研岗位:热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端正。
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具备高校教师普通话水平和英语能力;品行端正、身心健康,能为人师表;责任心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紧缺或急需人才可以适当放宽学历条件。
具体要求详见上海师范大学人事处网站:
da/a8/c20833a776872/pagehtm
三、招聘办法
1、报名
教学科研岗位采取电子邮件报名方式,请根据所应聘的岗位将电子邮件发送到相应的学院电子邮箱。
应聘邮件材料包括个人基本资料、科研情况和学术论著列表等,邮件主题请注明:姓名和应聘岗位。
教学科研岗位招满即止。
2、资格审查
应聘者提供任何应聘材料必须真实有效,学校人事处和各用人部门根据收到的应聘材料进行筛选与资格审查,通过审查的对象将会收到考核(笔试或面试)通知。
3、笔试、面试
应聘教学科研岗位的人员由学校或各学院组织面试,面试主要测试岗位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一般采取试讲或答辩方式进行。
4、身体检查
体检参照《国家公务员通用体检标准(试行)》,自行到本市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体检,向学校提交医院体检证明。
5、考察
考察由学校人事处和用人部门组织实施,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遵纪守法情况、道德品质和诚信记录。
6、拟聘人员的确定和公示
根据考核、体检、考察结果,确定拟聘人员。
拟聘用人员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
公示无异议,报上海市教委审核通过后,再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备案。
公示如有异议、影响聘用的,根据查实结果确定是否录用。
四、相关待遇和其他事项
应聘者一经录用,其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相关待遇按上海市事业单位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外省市社会人员(不包括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应届毕业生),须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一年以上(在有效期内)。
计算截止时间为2023年2月28日。
五、****
通信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人事处
邮 编:200234
联 系 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86-21-64328639
人事处网址:
上海师范大学
2023年02月16日
下载附件
附件1教学科研岗位明细xlsx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介绍一下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地址:徐汇校区: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奉贤校区:上海市奉贤区海思路100号。
学校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4年,1956年成为本科院校,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2019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3个,9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1个学科进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8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1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5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
简称:上海师大或上师大
旧称:上海师范学院
英文名: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英文缩写shnu
成立时间:1954年10月16日
学校主页: http://wwwshnueducn/
学校官方论坛:(学思湖畔) http://bbsshtueducn/
学校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徐汇);奉炮路553号(奉贤)。
现任校领导:党委书记 周鸿刚 校长 李进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2个,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等10个学科门类,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全日制本专科生23587人,研究生3356人,留学生2000余人,夜大学学生14532人;
上师大校徽 [编辑本段]学校历史 1954年7月5日,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位于上海虹口区西体育会路(现中山北一路)441号;
1955年8月9日,新校舍主要建筑群竣工,校舍整体设计为庭院式古建筑风格,所有建筑物均是红砖墙大屋顶,近1万平方米的5层教学大楼坐落在校园中央
1955年8月18日,学校即由西体育会路迁来桂林路新址,即现徐汇校区。
1955年9月,实有图书67798册。迁来桂林路新址后,有了新建的独立的图书馆。
1956年7月14日,上海市副市长刘季平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举行的大会上宣布,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同时撤销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建制。人们形象地比喻:“一只小母鸡生下两个大鸡蛋”。从此,上海地方培养起大学本科师范生,这是本市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1956年暑假后,上海师专改建为师范学院,校名分别定为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上海第一、第二师范学院是文理分科的两所学院,两院本、专科兼设。一师院培养中等学校文科师资;二师院培养中等学校理科师资。
1958年7月22日,创办刚满两年的上海第一、第二师范学院,合并成为上海师范学院。她是一所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师范学院。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担任第一任上海师范学院院长。原与第二师院相邻的上海音乐学院旧址,划归上海师范学院,成为上海师院东部,全院总面积占地55865亩。12年来,不少学科相继脱颖而出,如外国文学翻译家朱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马茂元,现代汉语专家张斌,中国古代史专家程应镠,中国近代史专家魏建猷,光学专家沈德滋等。
1978年8月,上海师范学院复建,并且自1978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共设立25个硕士招生、专业。1978年复校初为101万册(包括外文图书73万册;
1984年,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1994年10月,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并入上海师范大学,成立新的上海师范大学;
2003年8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上海师范大学,成立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1956年主教学楼现第一教学楼和正校门; [编辑本段]校训和校训释疑: 上海师范大学校训:厚德 博学 求是 笃行
厚德
“厚德”一词,源出于《易经》。《易·坤》说“君子以厚德载物”。还说:“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把“厚”和“德”联系在一起,谓“厚”“德”者可以“载”。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有道德的人,才能承载天下的重任,担负起宏大的事业。这里的“厚”字,是使动词,与“德”搭配,有“使道德充裕、厚实”的意思。古人非常重视“德”,他们把“德”,看成是和天地乾坤一样的大事情。我们今天提倡“文明修身”,“德”,就是其中的核心内涵。这里的“德”,包含了许多内容,包括“诚”、“信”、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品格、志向、趣味等等。大学承担着培养全社会精英“芯片”的重要任务,所以,特别要强调一个“德”字。做人,离不开“德”;身正为师,德高望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厚”与“德”都应该视为“修身”最重要的一环。
博学
“博学”一词,源出于孔子的《论语》。《论语·雍也》篇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对“博学”,古人也是非常重视的。学生到大学是来学习的,老师讲授知识,培养学生,中心也是围绕一个“学”字。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名份和实质都是一个“学”字。“博”有“大”的意思,“广”的意思,“通达”、“多闻”、“丰富”、“渊博”的意思。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使“学问”“渊博”,都是他们的立身之本。
求是
“求是”是“实事求是”的速写。《汉书·河间献王传》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解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求”,是“寻找”、“探索”、“探求”的意思:“是”,是“正确”、“真理”的意思。两字合在一起,即从实际出发,探索真理,求得正确的结论。“德”和“学”的总体要求及基本精神是“求是”。
笃行
“笃行”一词,源出于《礼记·中庸》。《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是“笃厚”、“真实”、“真诚”、“忠诚”的意思;“行”,就是去做,去身体力行。在“德”厚、“学”博,从实际求得真理和正解以后,更重要的一层,是去做。学生在学,弦歌一堂;毕业以后,要成为社会栋梁。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出来;只学不做,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行”,优秀的品德,学到的东西,才能显现出来。“行”,是我们“学”的目的和归宿点。 [编辑本段]学校地理位置: 市委党校瞭望上海师范大学西部校区
徐汇校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南片,北邻桂林公园和康健园,南面上海火车站南站,占地700亩,交通便利,地段繁华,风景优美;
奉贤校区位于上海市奉贤海湾镇大学城,北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西邻华东理工大学,南面海湾镇和碧海金沙旅游度假区,占地1800亩; [编辑本段]学校定位 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能级社会服务和高品位文化传播的基地,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居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部分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文理工协调发展的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并高举师范教育的大旗,发挥师范大学文理科的学科优势,秉承技术师范学院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历史传统,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努力把学校办成文、理、工协调发展,贯穿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
形成和完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格局,稳定本科招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拓展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建成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留学生、继续教育学生培养合理结构的,对上海区域发展有重要贡献率的“国际化、综合性、高水平”师范大学。
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倾力保持文科优势,快速提升理工科实力和整体水平,凸现教师教育学科特色,强化艺术教育和旅游教育。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和建设专业,新增专业数主要用于社会发展急需、体现学校特色和错位竞争优势的目录外专业,对社会需求不大的长线专业实施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编辑本段]教学机构: 人文与传播学院 教育学院 法政学院 外国语学院 商学院 音乐学院 美术学院 谢晋影视艺术学院 金融学院 对外汉语学院 旅游学院 女子文化学院 数理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体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进修学院、行知艺术学院 [编辑本段]本科专业: 提前录取批次:
汉语言文学基地班 汉语言文学(师范) 历史学(师范) 英语(师范) 教育技术学(师范) 学前教育(师范) 小学教育(师范)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公共事业管理(师范) 数学(师范) 物理学(师范) 化学(师范) 生物学(师范) 科学教育 地理学(师范) 计算机科学(师范)
第一批本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对外汉语 古典文献学 应用心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环境科学
艺术和体育类专业: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表演(交响乐团)、录音艺术、舞蹈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 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油画) 雕塑 绘画(书法)戏剧影视文学、摄影
第二批本科专业:
新闻传播学类(含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
经济学类(含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
化学类(含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电气信息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公共管理类(含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资产评估)
地理科学类
哲学 英语 日语 法语 编辑出版学 社会工作 档案学 文化产业管理 公共关系学 理 法学 人力资源管理 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统计学 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园艺 食品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汽车服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经济学 物业管理 电子商务 工程管理 土木工程 旅游管理 会展经济与管理
东部草坪 [编辑本段]上海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博士后流动站:6个
中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 哲学 数学 教育学 心理学
博士学位授予点:22个
哲学:中国哲学
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文学: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历史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文献学 专门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世界史
理学:计算数学
工学:环境科学
硕士学位授予点:93个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宗教学 科学技术哲学
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法学:法学理论 法律史 政治学理论 中外政治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共党史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外交学 民俗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史 比较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基础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文学: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传播学 音乐学 美术学 设计艺术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历史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文献学 专门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理学: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理论物理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天体物理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植物学 动物学 水生生物学 微生物学 遗传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工学:通信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应用化学 工业催化 环境科学
管理学:旅游管理 行政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 [编辑本段]学术研究基本情况 </B>
学思湖全国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都市文化学、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域外汉文古文献学、对外汉语、中国哲学、稀土功能材料、科学计算与仿真技术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星系与宇宙学半解析;稀土功能;
学术期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中学数学》 《旅游科学》 [编辑本段]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总面积2500余亩,其中徐汇校区占地500余亩(不包括教师公寓),奉贤校区占地1800余亩。拥有徐汇和奉贤2个中心图书馆,占地32000余平方米,馆藏总量330余万册,拥有77个中外电子数据库和4个具有馆藏特色的资料库。2009年6月,我校图书馆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校固定资产总值近1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85亿元。 [编辑本段]2008年~2020年发展目标 2008~2020年整体建设目标:力争到2020年,使学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上海市高素质师资和各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解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基地。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求的、居国内高校前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大学,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校前70位、师范类院校前10位。 [编辑本段]2008年~2014年发展规划 1、人才培养
本科专业增至85个左右,本科生压缩到20000人左右。研究生达到5000人以上,其中博士研究生达到400人左右。留学生达到4500人左右。继续教育类学生15000人左右。
2、科学研究
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级项目,每年达到40项左右。同时积极争取横向课题及其他各类项目,每年达到200项左右。“十一五”期间每年科研总经费超过一亿元,“十二五”期间在此基础上每年增长10%~20%。
争取公开出版的著作和发表论文数每年增长10%,其中发表在各学科领域前沿杂志的论文数每年增长20%。每年推出精品学术专著5-10部,培育对上海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决策咨询与对策研究成果3-5项。争取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学研究与技术领域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每年增长10%以上。
3、学科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新建5~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使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8个左右;新建25个左右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使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达到50个左右;新建3~5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总数达到8个;新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以上,使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超过20个,新建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7个,使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总数达到120个,同时积极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争取再获得1~2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2~4个教育部地方共建重点实验室;力争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再建设1~2个上海高校E-研究院、2~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10个左右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左右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形成若干个上海领先、国内先进、国际上有影响的优势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