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Philosophy
逻辑学 Logic
伦理学 Ethics
美学 Aesthetics
宗教学 Science of Religion
经济学 Economics
统计学 Statistics
数量经济学 Quantitative Economics
中文学科、专业名称 英文学科、专业名称
国防经济学 National Defense Economics
法学 Law
法律史 Legal History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Science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Law
政治学 Political Science
政治学理论 Political Theory
中外政治制度 Chinese and Foreign Political Institution
教育学 Education
教育学 Education Science
教育学原理 Educational Principle
课程与教学论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教育史 History of Education
心理学 Psychology
基础心理学 Basic Psychology
发展与心理学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应用心理学 Applied Psychology
体育学 Science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体育人文社会学 Humane and Sociological Science of Sports
运动人体科学 Human Movement Science
体育教育训练学 Theory of Sports Pedagogy and Training
民族传统体育学 Science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文学 Literature
中国语言文学 Chinese Literature
文艺学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汉语言文字学 Chinese Philology
中国古典文献学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Text
中国古代文学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中国现当代文学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Chinese Ethnic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外国语言文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英语语言文学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俄语语言文学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法语语言文学 Frenc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德语语言文学 Germ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日语语言文学 Japa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印度语言文学 Ind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Span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Arabic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欧洲语言文学 Europe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亚非语言文学 Asian-Afric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in
Foreign Languages
新闻传播学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新闻学 Journalism
传播学 Communication
艺术学 Art
艺术学 Art Theory
音乐学 Music
美术学 Fine Arts
设计艺术学 Artistic Design
戏剧戏曲学 Theater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学 Film
广播电视艺术学 Radio and television Art
舞蹈学 Dance
历史学 History
历史学 History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Historical Theories and History of Historical Science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历史地理学 Historical Geography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 Studie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including
Paleography and Studies of Dunhuang)
专门史 History of Particular Subjects
中国古代史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中国近现代史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世界史 World History
理学 Natural Science
数学 Mathematics
基础数学 Fundamental Mathematics
计算数学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应用数学 Applied mathematics
运筹学与控制论 Operational Research and Cybernetics
物理学 Physics
理论物理 Theoretical Physics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Particle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
原子与分子物理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
等离子体物理 Plasma Physics
凝聚态物理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声学 Acoustics
光学 Optics
无线电物理 Radio Physics
化学 Chemistry
无机化学 Inorganic Chemistry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Physical Chemistry (including Chemical Physics)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Polymers
天文学 Astronomy
天体物理 Astrophysics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 Astrometry and Celestial Mechanics
地理学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学 Physical Geography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大气科学 Atmospheric Sciences
气象学 Meteorology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Atmospheric Physics an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海洋科学 Marine Sciences
物理海洋学 Physical Oceanography
海洋化学 Marine Chemistry
海洋生理学 Marine Biology
海洋地质学 Marine Geology
地球物理学 Geophysics
固体地球物理学 Solid Earth Physics
空间物理学 Space Physics
地质学 Geology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Mineralogy, Petrology, Mineral Deposit Geology
地球化学 Geochemistry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Paleo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including
Paleoanthropology)
构造地质学 Structural Geology
第四纪地质学 Quaternary Geology
生物学 Biology
植物学 Botany
动物学 Zoology
生理学 Physiology
水生生物学 Hydrobiology
微生物学 Microbiology
神经生物学 Neurobiology
遗传学 Genetics
发育生物学 Developmental Biology
细胞生物学 Cell Biology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生物物理学 Biophysics
生态学 Ecology
系统科学 Systems Science
系统理论 Systems Theory
系统分析与集成 Systems Analysis and Integration
科学技术史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工学 Engineering
力学 Mechanics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General and Fundamental Mechanics
固体力学 Solid Mechanics
流体力学 Fluid Mechanics
工程力学 Engineering Mechanics
机械工程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Mechanical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机械电子工程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机械设计与理论 Mechanical Design and Theory
车辆工程 Vehicle Engineering
光学工程 Optical Engineering
仪器科学与技术 Instru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精密仪器及机械 Precision Instrument and Machinery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Measuring and Testing Technologies and Instruments
材料科学与工程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材料物理与化学 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
材料学 Materialogy
材料加工工程 Materials Processing Engineering
冶金工程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冶金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 of Metallurgy
钢铁冶金 Ferrous Metallurgy
有色金属冶金 Non-ferrous Metallurgy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工程热物理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热能工程 Thermal Power Engineering
动力机械及工程 Power Machinery and Engineering
流体机械及工程 Fluid Machinery and Engineering
制冷及低温工程 Refrigeration and Cryogenic Engineering
化工过程机械 Chemical Process Equipment
电气工程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电机与电器 Electric Machines and Electric Apparatus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Power System and its Automation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High Voltage and Insulation Technology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Power Electronics and Power Drives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Theory and New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电子科学与技术 Electron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物理电子学 Physical Electronics
电路与系统 Circuits and Systems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Microelectronics and Solid State Electronics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Microwave Technology
信息与通信工程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通信与信息系统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信号与信息处理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控制科学与工程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Control Theory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Automatic Equipment
系统工程 Systems Engineering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导航、制导与控制 Navigation, Guidance and Control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Computer Software and Theory
计算机系统结构 Computer Systems Organization
计算机应用技术 Computer Applied Technology
建筑学 Architecture
建筑历史与理论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cluding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建筑技术科学 Building Technology Science
土木工程 Civil Engineering
岩土工程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结构工程 Structural Engineering
市政工程 Municipal Engineering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Heating, Gas Supply,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Engineering and Protective Engineering
桥梁与隧道工程 Bridge and Tunnel Engineering
水利工程 Hydraulic Engineering
水文学及水资源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Hydraulics and River Dynamics
水工结构工程 Hydraulic Structure Engineering
水利水电工程 Hydraulic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Harbor, Coastal and Offshore Engineering
测绘科学与技术 Surveying and Mapping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Geodesy and Survey Engineering
摄影测量与遥感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化学工程与技术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化学工程 Chemical Engineering
化学工艺 Chemical Technology
生物化工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应用化学 Applied Chemistry
工业催化 Industrial Catalysis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Geological Resources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矿产普查与勘探 Mineral Resource Prospecting and Exploration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Geodetec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地质工程 Geological Engineering
矿业工程 Mineral Engineering
采矿工程 Mining Engineering
矿物加工工程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安全技术及工程 Safety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Oil and Natural Gas Engineering
油气井工程 Oil-Gas Well Engineering
油气田开发工程 Oil-Gas Field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油气储运工程 Oil-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纺织科学与工程 Texti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纺织工程 Textile Engineering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Textile Material and Textiles Design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Textile Chemistry and Dyeing and Finishing Engineering
服装设计与工程 Clothing Design and Engineering
轻工技术与工程 The Light Industry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制浆造纸工程 Pulp and Paper Engineering
制糖工程 Sugar Engineering
发酵工程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皮革化学与工程 Leather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
交通运输工程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道路与铁道工程 Highway and Railway Engineering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Traff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Control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Vehicle Operation Engineering
船舶与海洋工程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Structure
轮机工程 Marine Engine Engineering
水声工程 Underwater Acoustics Engineering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飞行器设计 Flight Vehicle Design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Aerospace Propulsion Theory and Engineering
航空宇航器制造工程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of Aerospace Vehicle
人机与环境工程 Man-Machin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兵器科学与技术 Arma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Weapon Systems and Utilization Engineering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Armament Launch Theory and Technology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Artillery, Automatic Gun and Ammunition Engineering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 Military Chemistry and Pyrotechnics
核科学与技术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核能科学与工程 Nuclear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Nuclear Fuel Cycle and Materials
核技术及应用 Nuclea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Rad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农业工程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农业机械化工程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农业水土工程 Agricultural Water-Soil Engineering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Engineering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Agricultural Electrification and Automation
林业工程 Forestry Engineering
森林工程 Forest Engineering
木材科学与技术 W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Chemic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of Forest Products
环境科学与工程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
环境工程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生物医学工程 Biomedical Engineering
食品科学与工程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食品科学 Food Science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Cereals, Oils and Vegetable Protein Engineering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Processing and Storage of Agriculture Products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Processing and Storage of Aquatic Products
农学 Agriculture
作物学 Crop Science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Crop Cultivation and Farming System
作物遗传育种学 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
园艺学 Horticulture
果树学 Pomology
蔬菜学 Olericulture
茶学 Tea Science
农业资源利用学 Utilization Scienc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土壤学 Soil Science
植物营养学 Plant Nutrition
植物保护学 Plant Protection
植物病理学 Plant Pathology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and Pest Control
农药学 Pesticide Science
畜牧学 Animal Science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Animal Genetics, Breeding and Reproduction
Science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Science
草业科学 Practaculture Science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含蚕、蜂等) The Rearing of Special-无效 Economic
Animals (including Silkworm, Honeybees, etc)
兽医学 Veterinary Medicine
基础兽医学 Basic Veterinary Medicine
预防兽医学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临床兽医学 Clinical Veterinary Medicine
林学 Forestry
林木遗传育种学 Forest Tree Genetics and Breeding
森林培育学 Silviculture
森林保护学 Forest Protection
森林经理学 Forest Management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Wildlif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Ornamental Plants and Horticulture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水产学 Fisheries Science
水产养殖学 Aquaculture Science
捕捞学 Fishing Science
渔业资源学 Science of Fisheries Resources
医学 Medicine
基础医学 Basic Medicine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Human Anatomy,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免疫学 Immunology
病原生物学 Pathogenic Organisms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法医学 Forensic Medicine
放射医学 Radiation Medicine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Aerospace and Naut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 Clinical Medicine
内科学(含心血管病学、血液病学、呼吸系病学、消化系病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肾脏病学、风湿病学、传染病学) Internal medicine (including Cardiology, Hematology, Respiratory, Gastroenterology,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Nephrology, Rheuma-tology, Infectious Diseases)
儿科学 Pediatrics
老年医学 Geriatrics
神经病学 Neurology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皮肤病与性病学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Imaging and Nuclear Medicine
临床检验诊断学 Clinical Laboratory Diagnostics
护理学 Nursing
外科学(含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胸心血管外科学、神经外科学、整形外科学、烧伤外科学、野战外科学) Surgery (General Surgery, Orthopedics, Urology, Cardiothoracic Surgery, Neurosurgery, Plastic Surgery, Burn Surgery, Field Surgery)
妇产科学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眼科学 Ophthalmic Specialty
耳鼻咽喉科学 Otolaryngology
肿瘤学 Oncology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 Physical Therapy
运动医学 Sports Medicine
麻醉学 Anesthesiology
急诊医学 Emergency Medicine
口腔医学 Stomatology
口腔基础医学 Basic Science of Stomatology
口腔临床医学 Clinical Science of Stomatology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Statistics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Maternal,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卫生毒理学 Hygiene Toxicology
军事预防医学 Military Preventive Medicine
中医学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 Basic Theories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医临床基础 Clinic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医史文献 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
方剂学 Formulas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诊断学 Diagno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内科学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中医外科学 Surgery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医骨伤科学 Orthopedics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妇科学 Gynec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儿科学 Pediatrics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医五官科学 Ophthalmology and Otolaryngoloy of Chinese Medicine
针灸推拿学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Tuina of Chinese medicine
民族医学 Ethnomedicine
中西医结合医学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grative Medicine
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 Basic Disciplin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grative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Clinical Disciplin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grative Medicine
药学 Pharmaceutical Science
药物化学 Medicinal Chemistry
药剂学 Pharmaceutics
生药学 Pharmacognosy
药物分析学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Microbial and Biochemical Pharmacy
药理学 Pharmacology
中药学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军事学 Military Science
档案学 Archival Science
比较常用的就是
Chinese语文English英语Japanese日语mathematics数学science理科gymnastics体育history历史algebra代数geometry几何geography地理biology生物chemistry化学biochemistry生物化学physics物理physical geography地球物理literature文学sociology社会学linguistics语言学psycology心理学philosophy哲学engineering工程学mechanical engineering机械工程学electronic engineering电子工程学medicine医学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agriculture农学astronomy天文学economics经济学politics政治学comercial science商学biochemistry生物化学anthropology人类学languistics语言学accounting会计学law, jurisprdence法学banking银行学metallurgy冶金学finance财政学mass-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学journalism新闻学atomic energy原子能学
法语名词阴阳性
字母表,就点这个链接吧: http://cachebaiducom/cword=%B7%A8%D3%EF%3B%D7%D6%C4%B8%3B%B1%ED&url=http%3A//hi%2Ebaidu%2Ecom/hohooz/blog/item/02a8bf1b2816cd1b8718bf60%2Ehtml&p=8e3bd215d9c119b344be9b7e0d44&user=baidu 常用单词如下:左边法语,右面英语 zéro ------------------------- zero votre,vos------------------------- your(plur) ton,votre ------------------------- your(singular) jeune------------------------- young tu,vous------------------------- you(sing) vous ------------------------- you(plur) te ------------------------- you encore -------------------------yet hier -------------------------yesterday oui -------------------------yes jaune ------------------------- yellow an,année -------------------------year tranquille -------------------------quiet vite-------------------------quickly reine,f-------------------------queen seulement-------------------------just(only) juin-------------------------June sauter-------------------------jump juillet-------------------------July jus,m-------------------------juice janvier-------------------------January confiture,f-------------------------jam veston,m -------------------------jacket savoir-------------------------know(knowledge) connatre-------------------------know(person) couteau,m-------------------------knife genou,f-------------------------knee cuisine,f -------------------------kitchen baiser,m-------------------------kiss roi,m-----------------------king sorte,f,manière,f-------------------------kind clé,f-------------------------key tenir-------------------------keep utiliser-------------------------use nous-------------------------us jusqu’à maintenant-------------------------up to now en haut-------------------------up juste ce que-------------------------until comprendre-------------------------understand méteo,m-------------------------underground sous-------------------------under oncle,m-------------------------uncle parapluie-------------------------umbrella laid-------------------------ugly visiter-------------------------visit village,m-------------------------village très-------------------------very légumes ,les-------------------------vegetable veau ,m-------------------------veal aspirateur,m-------------------------vacuum cleaner faux ------------------------- wrong écrire ------------------------- write monde,m ------------------------- world travailler ------------------------- work(noun) mot,parole ------------------------- word laine,f ------------------------- wool bois ------------------------- wood demander,se ------------------------- wonder(verb) femme ------------------------- woman sans ------------------------- without avec a ------------------------- with that avec ------------------------- with souhaiter ------------------------- wish(luck) hiver,m ------------------------- winter vin,m ------------------------- wine fenêtre,f ------------------------- window vent,m ------------------------- wind femme,épouse ------------------------- wife pourquoi ------------------------- why que ------------------------- whom(rel) tout le,toute la ------------------------- whole qui ------------------------- who blanc,blanche ------------------------- white pendant ------------------------- while quel,quelle ------------------------- which où ------------------------- where quand ------------------------- when roue,f ------------------------- wheel Qu’est-ce que ------------------------- what mouillé ------------------------- wet ouest,m ------------------------- west bien ------------------------- well semaine,f ------------------------- week mercredi ------------------------- Wednesday temps,m ------------------------- weather porter ------------------------- wear(clothes) nous ------------------------- we chemin ------------------------- way eau,m ------------------------- water regarder ------------------------- wetch(verb) montre,f ------------------------- watch(noun) laver ------------------------- wash chaud ------------------------- warm vouloir ------------------------- want randonner ------------------------- walk(wander) aller ------------------------- walk(go) garcon;m ------------------------- waiter attendre ------------------------- wait deux-------------------------two deux fois-------------------------twice vingt-------------------------twenty douze-------------------------twelve mardi-------------------------Tuesday essayer-------------------------try vrai,vraie-------------------------true camion,m-------------------------truck pantalon,m-------------------------trousers ennuis ,les-------------------------trouble voyage ,m-------------------------trip arbre,m-------------------------tree voyager-------------------------travel(verb) traduire-------------------------translate train,m-------------------------train ville,f-------------------------town tour,f-------------------------tower toucher-------------------------touch brosse à dents ,f-------------------------toothbrush dent,m-------------------------tooth trop -------------------------too much aussi -------------------------too langue,f-------------------------tongue pince,f-------------------------tongs demain-------------------------tomorrow tomate,f-------------------------tomato toilette,f-------------------------toilet ensemble-------------------------together orteil,m -------------------------toe aujourd’hui-------------------------today toi-------------------------to you à-------------------------to fatigué-------------------------tired pneu,m-------------------------tire fois-------------------------times(many) temps,m-------------------------time jusqu’ à ce que-------------------------till tigre,f-------------------------tiger cravate,f-------------------------tie billet-------------------------ticket ainsi-------------------------thus jeudi-------------------------Thursday tonnerre,f-------------------------thunder pouce,m-------------------------thumb jeter-------------------------throw par,à travers-------------------------through cou,m-------------------------throat trios -------------------------three fil,m-------------------------thread mille-------------------------thousand idée,f-------------------------thought ce matin-------------------------this morning celui-ci -------------------------this(here) ce,m,cet,m,cette,f-------------------------this trente-------------------------thirty treize-------------------------thirteen soif,m-------------------------thirst penser-------------------------think chose-------------------------thing mince-------------------------thin épais,épaisse-------------------------thick ils,m,elles,f-------------------------they ces,ceux-------------------------these à cause de a-------------------------therefore y-------------------------there là-------------------------there alors-------------------------then leur,leurs-------------------------their les-------------------------the(plur) le,la-------------------------the celui-là-------------------------that(object) que-------------------------that(which) merci-------------------------thank you remercier-------------------------thank que-------------------------than dix-------------------------ten raconter-------------------------tell téléphone,m-------------------------telephone larme,f-------------------------tear(eye) tirer-------------------------tear(pull) matre -------------------------teacher instruire-------------------------teach thé,m -------------------------tea got,m -------------------------taste(noun) tche,f -------------------------task haut -------------------------tall parler -------------------------talk prendre -------------------------take table,f -------------------------table nager -------------------------swim doux,douce-------------------------sweet sr -------------------------sure souper-------------------------supper dimanche-------------------------Sunday soleil,m -------------------------sun été,m-------------------------summer convenant-------------------------suitable aller-------------------------suit(verb) vêtement,m-------------------------suit sucre,m-------------------------sugar tout à coup-------------------------suddenly tel-------------------------such étudier-------------------------study étudiant,étudiante-------------------------student fort,forte-------------------------strong rue,f-------------------------street(city) fraise,f-------------------------strawberry étrange-------------------------stange droit-------------------------straight four,m -------------------------stove tempête,f -------------------------storm magasin,m-------------------------store arrêter,s’ -------------------------stop(verb) arrêt,m-------------------------stop pierre,f-------------------------stone éstomac,m-------------------------stomach remuer-------------------------stir toujours-------------------------still acier,m-------------------------still gare,f -------------------------station commencer-------------------------start étoile,f-------------------------star être debout-------------------------stand timbre-poste------------------------stamp escalier,m-------------------------stairs place-------------------------square printemps-------------------------spring cuiller,f-------------------------spoon splendide-------------------------splendid
人类对宇宙认识到哪了,我想知道下
法语名词除了男女,雌雄这些明显的阴阳性以外,其他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根据名词词尾的构成(拉丁语系语言都有这个特点),还有就是法语里会出现一个单词既有阴性又有阳性的形式,这时候两种形式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例如la tour塔,le tour圈
其实阴阳性大可以不必死记硬背,熟能生巧,用的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阳性名词词尾
词尾 词量 准确率 例外的单词
-age 964 99% cage plage image nage page rage
-an 104 95% median maman
-c 128 98% fac
-d 184 97%
-eme 51 90%
-g 83 99%
-i 216 91% merci fourmi foi loi
-in 293 96% main fin
-is 189 93% brebis fois souris oasis
-iste147 97% modiste liste piste
-k 48 98%
-l 389 89%
-lon 89 98%
-m 156 97% faim
-non 35 97%
-o 186 82% meteo dactylo dynamo steno magneto moto
-ome 50 96%
-r 1556 89% mer chair minceur douceur froideur grandeur profondeur odeur largeur valeur fleur couleur soeur peur vapeur erreur horreur cour tour
-ron 73 100%
-sme 407 100%
-t 1976 98% foret nuit dent part plupart
-taire 34 94%
-ton 65 100%
-tre 195 87% fenetre huitre vitre rencontre montre lettre
-u 332 97% eau peau vertu
-us 100 95%
阴性名词词尾
词尾 词量 准确率 例外单词
-ade 128 95% jade grade stade
-aison 37 100%
-ce 500 89% espace crustace exercice benefice office artifice
precipice dentifrice armistice vice service silence
prince commerce pouce
-ee 233 89% lycee perigee trophee pedigree musee
-ie 1034 98% incendie cryptographie perihelie genie foie
parapluie
-iere 110 97% arriere derriere cimetiere
-ine 277 91% domaine capitaine cine pipeline moine patrimoine
magazine
-ion 1530 97% ion million billion camion dominion lampion scorpion espion demilitarisation antivivisection bastion attribution avion
-ite 739 94% trilobite anthracite plebiscite gite graphitesatellite theodolite comite ermite termite
granite rite merite site opposite
-lle 303 87% intervalle vermicelle scelle braille mille gorille vaudeville
-se 533 85% vase malaise suspense sconse oppose expose gypse inverse colosse carrosse pamplemousse
-tte 327 98% squelette
-ude 47 94% prelude interlude coude
-ure 339 90% dinosaure centaure kilowattheure sulfure/nitrure/parjure murmure trichosure
宇宙资料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乔尔丹诺·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以被从行星里开除,降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26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以冥王星作边界)。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宇宙
宇宙,是我们所在的空间,“宇”字的本义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而地球仅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而太阳系又仅仅定居于银河系巨大旋臂的一侧;
而银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许很不起眼……
这一切,组成了我们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体共同的家园。
宇宙,又是我们所在的时间,“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来”。
因为,我们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有着诞生和成长的过程。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我们的宇宙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论。)
宇宙一经形成,就在不停地运动着。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在膨胀着,星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宇宙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边界,更没有诞生与毁灭,只有一个个阶段的结束与开始,我们现阶段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这阶段的宇宙开始了!最新研究表明,大爆炸孕育于黑洞中,黑洞将所有物质,包括光子在内压到一个点,这时连电子,中子,质子等都已不存在(究竟是什么物质比电子还小呢当代科技无法解释,暂称为夸克),这时发生了比核聚变更高等级的爆炸,这种爆炸的范围至少波及数十亿光年,又一个新的宇宙纪元就诞生了题名]:宇宙
[英文缩写]:
[英文]:universe;cosmos
[解释]: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 伽利略 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 牛顿 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 康德 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HN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
月球的英文,有一个单词是n开头的,怎么拼的
宇宙的诞生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奇点。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奇点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HN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AS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宇宙
宇宙,是我们所在的空间,“宇”字的本义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而地球仅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而太阳系又仅仅定居于银河系巨大旋臂的一侧;
而银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许很不起眼……
这一切,组成了我们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体共同的家园。
宇宙,又是我们所在的时间,“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来”。
因为,我们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有着诞生和成长的过程。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我们的宇宙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论。)
宇宙一经形成,就在不停地运动着。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在膨胀着,星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宇宙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边界,更没有诞生与毁灭,只有一个个阶段的结束与开始,我们现阶段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这阶段的宇宙开始了!最新研究表明,大爆炸孕育于黑洞中,黑洞将所有物质,包括光子在内压到一个点,这时连电子,中子,质子等都已不存在(究竟是什么物质比电子还小呢当代科技无法解释,暂称为夸克),这时发生了比核聚变更高等级的爆炸,这种爆炸的范围至少波及数十亿光年,又一个新的宇宙纪元就诞生了题名]:宇宙
[英文缩写]:
[英文]:universe;cosmos
[解释]: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 伽利略 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 牛顿 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 康德 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
钱学森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没有N开头的
月球
词典moon:卫星;月亮,月球;月状物,新月状物。
词典selen-:月球。
词典seleno-:[化] 硒基;月球。
词典seleni-:月球。
词典Moon:[航天]月球;[人名] [英格兰人姓氏] 穆恩住所名称,来源于法国罗马人名Modius+地点后缀onis;[人名] [英格兰人姓氏] 穆恩绰号,来源于盎格鲁诺曼底法语,含义是“僧侣”(monk);[人名] [康沃尔人姓氏] 穆恩绰号,来源于康沃尔语,含义是“瘦的”(thin)。
法语的单词法语的单词是什么
Qian Xuesen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暨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做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 钱学森在美国曾用英文名Hsue-Shen Tsien,回国后改用Qian Xuesen。
法语的单词有:French。
法语的单词有:French。词性是:名词。注音是:ㄈㄚˇㄩˇ。拼音是:fǎyǔ。结构是:法(左右结构)语(左右结构)。
法语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法国和比利时、中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国语或官方语言。使用人数约9000万,文字采用拉丁字母。为联合国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之一。
二、引证解释
⒈合乎礼法的言语。引《论语·子罕》:“法语之言,能无从乎!”邢_疏:“以礼法正道之言告语之。”宋陈叔方《颍川语小》卷上:“洪文敏公聚经子诸史句,目曰法语、精语者。”清周亮工《<金陵览古诗>序》:“举此中形胜风俗以及残碑断碣,法语方言,_巷之_吟,游人之题咏,一一具载,著为《金陵景物略》一书。”⒉讲说佛法之言。引《维摩经·菩萨品》:“忆念我昔於兜术天上,为诸天人讲法语。”清周亮工《得高座传公书讣音与俱至》诗:“法语留高座,灵光_夜_。”⒊法兰西民族的语言。属印欧语系罗马语族。主要分布于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等地,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三、国语词典
可作为法则的言语。
四、网络解释
法语法语:法兰西民族语言法语:古代汉语名词法语(古代汉语名词)词目法语拼音fǎyǔ词性名词结构偏正式合成词法语,指合乎礼法的言语。《论语·子罕》:“法语之言,能无从乎!”邢炳疏:“以礼法正道之言告语之。”宋陈叔方《颍川语小》卷上:“洪文敏公聚经子诸史句,目曰法语、精语者。”清周亮工《〈金陵览古诗〉序》:“举此中形胜风俗以及残碑断碣,法语方言,闾巷之讴吟,游人之题咏,一一具载,著为《金陵景物略》一书。”法语的另一个意思是指讲说佛法之言。《维摩经·菩萨品》:“忆念我昔于兜术天上,为诸天人讲法语。”清周亮工《得高座传公书讣音与俱至》诗:“法语留高座,灵光_夜台。”
关于法语的诗词
《开钟示众法语》《赓周纯甫法语归三首》《赓周纯甫法语归三首》
关于法语的诗句
万古清风归法语法语杂方术妙旨初临法语寻
关于法语的成语
法不徇情执法犯法作法自毙小廉大法知法犯法徒法不行解语花
关于法语的词语
解语花作法自毙激将法奉公如法不足为法执法不公取法乎上枉法取私三语掾小廉大法
关于法语的造句
1、拉丁语系,例如法语,意大利语,都起源于拉丁语。
2、我在法国读书时,硕士时研究的是伏尔泰,读博士时,导师推荐我研究阿尔让,说他的法语非常好,在看过“百科全书派”充满主观性的写作之后,应该看看他。
3、现拥有法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博士点、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4、通过在策略值使用标记,您可以修改文本,将文本添加到实用程序语法语句,或者从中删除文本。
5、标单通常使用德语、英语、法语或意大利语。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法语的详细信息